2006/02/19

一切從情感依附開始…

聽說世上有一枝神仙棒,它能把你對孩子的願望實現出來,你希望孩子有一個怎樣的童年?你希望孩子將來有一個怎樣的婚姻?你又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來換取它, 好讓他的心靈更健康和充實呢?

   三年前,在我懷孕初期,剛巧要預備一個名為「情感依附關係」的分享會,看罷約翰‧波比 (John Bowlby) 的相依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後,令我對培育孩子有了一個新的看法。根據相依理論,人對周圍熟悉的人有一種依附和親密行為,自嬰幼兒期開始,嬰兒與照顧者形成了一種無意識的依戀關係, 因此而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並由此安全感的領受而建立對其他人的信任, 繼而影響日後的人格發展,人際關係和婚姻關係。

依附關係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這種相依關係是如何形成的呢?具體來說,當孩 子出生以後,他會對主要照顧者(這裡泛指母親,當然亦可以是父親,祖父母,親戚或工人等)產生一種期望,就是期望照顧者能滿足他當下的需要,當他能即時回 應孩子的需要時,孩子自然十分滿足,全心全意地享受被照顧的感覺。而照顧者(特別是母親)看見孩子一副心滿意足的模樣,就會越加積極,毫無保留地付出,心 想:「我要盡量給孩子最好的!」此時母子之間出現了一種依附關係,母親願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也信賴母親,愛的關係也隨著這種照顧關係,日漸深厚。

  這種依附關係能否安全而穩健地建立,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成長,且看以下三種情況:

I 安全感型的孩子

   孩子最早期的需要就是能有一個可預測的生活環境和一個能給予溫暖的人在身旁,專心回應他的慾望,當期望餵哺、擁抱和注視等需要被滿足後,他就能感到自己 是可愛和有價值的,照顧者親切而充滿愛的臉孔,將能給予孩子無限自信,這些愛和付出亦將是孩子日後人格和人際關係的基礎。在安全感下成長的孩子,在兩歲以 後,他會比較願意探索這個世界,只要爸媽在他視線範圍內,他會安心去做他想做的事,及去尋找這個世界的可愛之處。當他長大以後,通常有以下的自我觀感:

  「我相信父母對我的愛是不離不棄的,在他們眼中,我是獨特而珍貴的,所以,我是自信而快樂的人,我不擔心與人接近,亦可以有能力信賴別人。」

II 迴避型的孩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幸運地遇到懂得即時回應他們需要的照顧者,當孩子時常有被拒絕的經驗,無論怎樣哭啼也沒有人理會,甚至可能被痛罵一番,他就感到無助和 無望,似乎知道再哭鬧也無補於事, 漸漸地他不再輕易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期望,最後把自己的感覺和需要都壓抑下來。他逐漸感到自己是不可愛的,也不會感到別人是可愛可親的。長大以後,他會容易 懷疑那些說愛他的人,害怕接近他們會帶來傷害;也會因害怕分離而不願輕易付出感情。通常這樣長大的孩子有以下的自我觀感和生存方式:

  「在我印象中,父母絕少擁抱和撫摸我,每次因為渴望被擁抱或表達渴望時都會 受到教訓:『你幾多歲呀?還要抱!』『你再扭計,我就打你!』假如再堅持,唯一的結果就是被打或逐出門外,或被恐嚇會遭遺棄,所以,我也不知何為親密感, 最安全的自我保護方法就是壓抑自己的需要,免被懲罰!壓抑、逃避、思想抽離或是勉強附和是我多年來免被毒打和遺棄的生存方式。」

III 矛盾型的孩子

   亦有一類孩子會時而被愛,時而被拒,他們對主要照顧者缺乏安全感,不知自己的需要何時會被滿足,結果只好用盡全力來謀取情緒的撫慰和照顧者的注視,心存 期望與所愛的人融為一體,但又怕嚇跑愛他的人,結果他更難分辨照顧者對他的愛是真心還是假意。通常這樣矛盾的孩子有以下的自我觀感和生存方式:

  「我感到很矛盾,時常聽到父母說他們做甚麼都是為我好,我是他們的一切,但 有時他們又會無緣無故地痛罵毒打我,特別是父母爭吵後,工作又不如意時,我就是他們最佳的出氣袋。可是只要父母快樂,相親相愛,我是甘心情願做這角色的, 我的生存方式就是做一個聽話和討人歡喜的人,只要得到愛,父母永不分離,我願意付出一切。」

  從以 上的類別看來,孩子是否得到充滿愛的照料,他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哭啼是否得到注意,都影響日後他對人的信任和自信。當孩子覺得世界是美好的,人與人之間 是可愛亦可親的,他們在日後與伴侶的親密關係也會較為順利。相反,當孩子得不到愛和照顧,他們會產生一種不安,影響日後的自信和對伴侶的信任。原來照顧者 對我們的愛和回應,深深地影響我們日後的愛情及婚姻關係。

安全感對婚姻關係的影響

  當這些嬰兒漸漸長大,脫離父母的懷抱而開展婚姻生活後,他們會漸漸不自覺地向配偶展示真我的心理需求。通常越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越容易依賴對方來補足安全感和提升自我價值,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醫治自己過去的傷痛,彌補過去的遺憾,並滿足小時候未被滿足的需要。

   在輔導經歷中,最常見到逃避型與矛盾型的夫婦配對,這類組合的夫婦由於自小對照顧者失去安全感,往往一個習以為常的壓抑自己的需要,逃避太親近的關係, 以免受到傷害;另一個則習以為常地用最大的努力來取悅對方,以期可以親近所愛的人和得到關注,當一個走一個追就會形成敵對與衝突的婚姻局面。

  反之,假如夫婦二人年幼時都在安全而被愛的環境下成長,他們會比較懂得以正面方式回應對方的需要,當經歷不如意 時,大家也比較容易互相扶持、互相依靠。此外,他們也有清晰的自我界線(Self-boundary),能區分且接受自己和配偶是不同的個體,這表示他們 可以自由地表達情感,可以愛,也可以在恰當時選擇安全而不帶罪惡感的分離,因為他們都知道沒有了另一方,自己仍能好好地活下去。

  從上看來,親密關係建基於嬰兒期的安全感,當嬰孩得到充滿愛的照料和注意,安全感自會鞏固地建立起來。我們從何 懂得愛人和愛己,又從何懂得信任別人和信任自己,這些最初都會從與父母或照顧者的接觸中學習,因為在孩子還未成熟獨立前,他們是需要大人回應他的需要,並 給予他力量和情緒支持的, 這些回應及支持決定了孩子早年的命運,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可愛之處,感到自己的價值,並學會信任別人。假如這個根基能夠打好,孩子將能踏著堅實的道路長大成 人,走進美滿的婚姻路上。

  看罷這篇文章,你希望怎樣培育你的孩子呢? 你又希望如何發揮這枝神仙棒的威力呢?

No comments: